通知公告
事业规划
政策文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厦门华厦学院“十三五”规划(2016-2020)

2017年10月25日 10:07 厦门华厦学院 点击:[]
 

 

“十三五”时期是厦门华厦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战略转型期,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厦门华厦学院“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和政府工作重点,同时结合学校升本后的发展需求与现实条件,参考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成功经验,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迈入应用技术大学行列

(一)    发展成效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历届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着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应用型本科高校升格成功。学校董事会把握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办学以来,学校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方向,坚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定位,坚持发挥民办机制优势,坚持脚踏实地、求新务实、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2015年学校成功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5月,学校获批正式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占地面积超4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达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7000余万元,纸质图书近70万册,各类实验实训室达127,学校在校生规模达5300余人,师资队伍数量、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等各项办学条件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了以工为主,管理学和经济学为辅的学科专业群布局。累计搭建国家、省、市各级产学研综合平台18个,并自2008年以来,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6项,总经费达1043.81万元。学校于2015年入选“教育部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合作院校;2个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科研平台;获2015年度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立项;入选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专业群试点项目名单;食品质量与安全、物流工程两个专业获福建省教育厅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入选2016年第一批厦门市众创空间项目。近三年,学校新生总体报到率约为88%,生源质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6年的省内外总招生计划录取完成率达10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8%

对外开放办学成效日益显著。学校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台和国际合作交流办学,成效日益显著。学校已与16家台湾高校及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已累计选派57人次教师赴台考察培训及选送47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在对台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ICC)和美国阿肯色大学缔结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选派学生赴美深造和开展教师互访,还与ICC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共建“中国语言学院”。

办学成果获社会广泛认可。学校扎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践行公益办学的成果广受社会认可。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院校。2013年,学校成为“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首批57个成员之一。学校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近5年来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类捐赠近3000万元。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教学质量与就业双保障单位”、“平安校园”、“诚信教育示范学校”、“绿色校园”等殊荣。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重要时期,是福建省推进自由贸易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新时期和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期,是厦门市全面建成示范城市和教育现代化城市的转型期。这为学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新常态为学校发展带来政策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高等教育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常态,国家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引导地方本科转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学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政策指导。随着国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推进,国家、省、市将进一步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优惠政策,学校将迎来各级政府积极扶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红利期。其中《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扶持厦门华厦学院成为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区域发展新常态为学校发展带来地域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福建省自贸区、海西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厦门市对台战略支点地位进一步确立,并成为自贸区试验片区和海西战略支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迎来难得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发展潜能,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推进落实,区域经济社会进入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关键期,迫切需要地方院校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为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动力。

    升格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挑战。根据国家要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面对新要求,学校在办学理念上需凝聚共识,在办学定位上需深入落实,学科专业布局上需优化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需探索实践,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上需补充优化、教育科研水平上需整体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需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国家、省、市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质量内涵、成功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为总任务,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自贸区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推进的历史机遇,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核心,以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聚焦区域千亿产业链和民生发展需求进行应用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以加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建成智慧校园为保障平台,充分发挥民办体制机制优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走华厦学院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之路。

(四)    发展目标

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

学校在未来中长期发展阶段,将围绕“三步走”、“两手抓”策略,稳步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三步走”即第一阶段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顺利通过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评估;第二阶段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水平,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第三阶段将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以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两手抓”即以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为抓手,力推学校升格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目标:

成功完成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转型,融入和满足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建成福建省内特色鲜明,以质量著称的优质应用型本科高校。

力争用5年的时间,实现三大目标:争取成为福建省民办地方应用型本科特色院校;构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完成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升格发展,提高学校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主要数据指标:在校生规模达850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0%,副高以上占比4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建成省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本科专业28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个,市级特色专业3个。新增市级以上应用科研平台4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专利数25个,继续教育规模达1500人,年培训鉴定量8000-10000人次。

() 发展定位

类型定位: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学校建成区域性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民生需求的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教育对台合作交流的窗口。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为辅,兼顾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厦门、面向海西、辐射全国,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产业基层。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绿色理念、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提升应用技术大学理念认同度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方向,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民办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重要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强化学生基本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活动的有机融合。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程开设、基地建设、平台共享等方式构筑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构建较为完善的生命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机制,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重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积极开设美育相关课程,开展美育为主题的教育及实践活动,培育校内各类艺术社团,支持各类艺术活动。

强化实践育人。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效果。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继续深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教育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资源忧患意识,掌握基本的节约知识与技能,使节约成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行为。大力推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全面落实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定位

明确定位,凝聚共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明确学校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加强政策学习和研讨,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把握高等教育规律,积极推动全校思想观念转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凝聚转型发展共识。

切实促进学校办学定位落实。有效实施规划及行动计划,落实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建设为导向指导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培育自身特色,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树立多元多层次、国际化、绿色可持续办学理念

实现两域三层五方的多元多层次发展。立足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两个领域,逐步建立以应用型本科为主、衔接专科和专业硕士教育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政、行、校、企、社五方多元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开放办学,大力推进闽台合作和国际化办学。立足区位优势,深入开展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引入台湾优质资源联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拓展交流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境外多区域、多院校、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创设国际化办学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素质。

进行学校绿色生态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学校绿色的自然、思政和廉政建设环境,继续深化绿色文化、绿色教育和绿色行政三位一体的绿色校园建设。将追求一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绿色学校的成果和理念呈现社会,并辐射社区。

三、构建契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学科专业体系

(一)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

建立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区域“13+10”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学校本科专业,形成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的学科专业格局。至2020年,建成28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13个,占本科类专业的46.42%

规划统筹学科建设与发展,确立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科学规划学科群发展,大力培育环境科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电子信息类等一级学科,至2020年育成2个省级重点学科。积极扶持物流管理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设计学类为校级重点学科,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逐步树立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开展学科内涵建设。

(二)全面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群建设

建设好三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群:结合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优势互补的现实,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以“加强做大的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构建以民生科技类、信息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等三个本科专业群为主,以人文艺术类专业(群)等为重要补充的战略多科性专业发展布局。

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大力进行本科专业条件建设。构建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进行闽台合作、校企联合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专业建设。至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优势专业3个。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学士学位专业评估。

 () 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加强产学研综合平台建设。以打造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产业创新技术应用平台和建成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持续进行市级以上产学研综合平台建设和水平提升,至2020年新增省市科研平台4个。积极与区域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进行对接,争取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建设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资源共享平台。深入开展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服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技术开发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项目,积极为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与产品测试,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四、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探索形成有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多样合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建设。积极学习借鉴“卓越人才教育计划”的改革经验,探索形成有质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开展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改革

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把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群或课程模块。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三)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2020年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30%以上;积极推行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并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内容、方法和手段,广泛推行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持续投入,加强工程实践中心、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培训等资源,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培训基地。2020年力争建成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形成若干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院系两级实验中心。加强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继续完善校内“众创空间”建设,大力开展并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推进校内外实践教育有机衔接,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四)着力提升学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形成必修课、公选课、网络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组建创业教育教研组,完善课程质量标准,全面推行学分制;校企携手开展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合作共建“创业孵化中心”、校园引进企业研发中心、构建完成“1X”形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共同培育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就业创业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评估体系,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

五、 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一)全面加强师德建设

完善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引导教师加强职业和学术道德修养,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激励、培训及评价体系,促进现有教师成功转型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发挥优秀教师带头示范作用,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和制度。

(二)改善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

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计划,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产业界有丰富经验和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境外英才引进计划。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之间人员互派互聘。鼓励开展行、校、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重点支持优秀团队,发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领和集聚作用。

(三)推进师资队伍成长与发展

实施骨干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联合行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高校新教师选聘和培训制度,把新教师担任助教情况作为其主讲课程和获得主讲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实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着力培养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完善教师境外进修交流访学制度,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去境内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访学进修,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在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实施博士培养工程,建设名师梯队,建立学科带头人指导和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制度。提升教师保障水平,推进民办高校年金制度试点。

(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队伍整体提升

开展实验师、实习指导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满足实验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教师队伍。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工程,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形成良好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面向社会、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业界工程师、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及应用科研交流。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悉、勤政务实的管理干部队伍。积极营造吸引、留住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促进全体教职员工的成长、发展。

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一)完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基础设施和设备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逐步建设覆盖相关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健全并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校园智能化管理水平。

(二)推动智慧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建设

构建在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建设智慧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微课等在线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及培训。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强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一批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资源,引入云计算技术搭建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帮助教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支持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完善校园基本条件建设

按照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基本条件,积极进行设施和场所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校园整体规划,积极推进校园征地拆迁和校门、道路及实验楼等配套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开展生态公园、文化艺术景观、绿化带建设等校园环境建设。

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一)推进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

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健全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章程等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深化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下移管理重心。建设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会、工会等基层民主组织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作用,促进民主管理和沟通。

(二)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特点,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建设。建立并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价。重视组织并开展校内学科专业评估工作,建立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规范本科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库数据采集,结合关键数据进行质量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全方位构建信息公开平台,发布学校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信息。

八、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急需,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的契合度,主动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联合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推动技术转化和应用,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推广及应用服务,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 融入区域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培训项目开发,引入境外高校、组织等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培训项目合作。完善培训制度,大力进行培训名师的遴选和培养,提升培训和技能鉴定质量,树立学校品牌。扩大对新型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培训规模。

九、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    培育学校资源筹集优势

着力提升学校品牌和知名度,继续发挥董事会募集资金能力,争取社会捐助。全力争取各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全面提高教师争取与获得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竞争力。进行社会资源市场的开拓和开发,采取合作共赢等方式引入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资金和资源利用有效性。

(二)    落实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

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分解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系),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测评估、跟踪调查和考核评价。及时了解和把握规划实施进程,确保学校事业发展沿着规划方向进行。

(三)积极争取各方关心和支持

积极发动全员参与,统一思想,营造落实发展规划的良好舆论氛围,使教职员工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使规划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坚持政校行企合作与共建,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支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通过社会和校友捐助等方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提高支撑学校发展的能力。

                                 

 

 

地址: 厦门市集美文教区天马路288号(361024)
         电话: 0592-6276251 , 0592-6276284
         部门邮箱: ghc@hxxy.edu.cn  
         督导邮箱: zldd@hxxy.edu.cn
         Copyright by 厦门华厦学院规划与质量管理处